logo

族谱名称: 姓氏: 名字:
始祖信息: 堂号: 编者
散居地: 地区:
全文搜索
高级搜索

简介

张姓在当今人口约一亿零四百六十一万五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.53%左右。张姓目前人口为中国大陆的第三大姓,在福建、台湾都第4位。张简台湾排名第120位。

渊源

1、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,隋陈法言撰,宋陈彭年重修之《广韵》载:“张姓,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弓弦,实张罗网,世掌其职,后因氏焉。”据《新唐书•宰相世系表》所载:“张氏出自姬姓,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,始制弓矢,子孙赐姓张氏。”此为黄帝子或孙说,是为河北、河南张姓。

2、据《通志•氏族略》所载,春秋时,晋国有大夫解张,字张侯,其子孙以字命氏,也称张姓。又载,张姓世仕晋,公元前403年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晋国后,除部分留在原地外,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。是为山西、河北、河南之张姓。

3、出自赐姓或他改姓。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。如蒙古族、阿昌族、纳西族、僳僳族、瑶族、壮族、黎族、高山族。

得姓始祖

得姓祖张挥,黄帝的第五子,自幼聪明过人,爱动脑筋。一次,他观看夜空,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,经过研究,发明了弓。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生产工具,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,捕捞更多的鱼虾,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己的伤害。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。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“弓正”,也称“弓长”,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“张”姓。居青阳,地处古清河流域。张挥被尊为张姓始祖。

郡望堂号

清河郡:汉时置郡,治所在清阳(今河北清河东南)。此支张氏,世居武城,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。

安定郡:西汉置郡,治所在高平(今宁夏固原)。此支张氏,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,亦即前凉国的创建人张轨之族所在。

范阳郡:三国魏黄初七年(226年)改涿郡置郡,治所在涿县(今属河北)。此支张氏,其开基始祖应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。

太原郡:战国秦庄襄王四年(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太原市西南)。此支张氏,为北魏平东将军、营州刺史张伟之族所在。

南阳郡:战国秦置郡,治所在宛县(今河南南阳市)。此支张氏,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孙张彭。

吴郡:楚汉之际置郡,洽所在吴县(今江苏苏州市)。此支张氏,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张嵩第四子张睦(蜀郡太守,张良6世孙)。

沛郡。东汉置郡,治所在相县(今安徽濉溪县西北)。此支张氏,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孙张睦。

此外,还有敦煌郡、平原郡、京兆郡、襄阳郡、河东郡、冯翊郡。汲郡郡、始兴郡、河间郡、中山郡、魏郡、蜀郡、武威郡、犍为郡、梁郡、河内郡、高平郡、上谷郡。

著名堂号

清河堂:张姓得姓始祖张挥。《水经注》载其源在河南北部,流至今河北威县以下始称清河。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、景县南,至东光西,略循今卫河、海河入海。隋以后东光以下被导浚为永济渠(京杭大运河之一部),东北以上则渐废。今清河县已无清河。

报本堂:广东省普宁市泥沟乡,是粤东地区一古老村落,置寨至今七百余春秋。乡中有多姓集聚,现以张姓人口最为繁茂。泥沟乡张氏先祖,张翠峰公,原居于福建道兴化府(莆田县)大菜园村,因避战乱,于元世祖至元22年(1285年),同携兄弟七人及妹翠娥来到潮州府,另创基业。以张翠峰公为第一世,自以第四世为开始,辈序诗为:继子乙大衍天清,腾光上国鸣珂声。伯仲怡和咸济美,夔龙勋业动虞延。

百忍堂:《旧唐书》记载:寿张县(今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)张家庄村张公艺(577-676),以 “忍、孝”治家,九世同居,和睦相处。 麟德二年(公元665年)冬十月,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,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,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,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。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,张公艺写了一百个"忍"字,并详细说明了"百忍"的具体内容:父子不忍失慈孝,兄弟不忍外人欺,妯娌不忍闹分居,婆媳不忍失孝心。高宗听后倍受感动,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,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,并亲书“百忍义门”四个大字,敕修百忍义门。张公艺去世后,后人为纪念这位“忍、孝”治家的贤人,为他修建了“百忍堂”。

祠堂古迹

南靖书洋德远堂;又称张氏家庙、张氏祠堂,座落于南靖县书洋乡塔下村村南山坡。始建于明代,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)重修,后多次修缮。坐北朝南,占地4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585平方米。

石壁张氏家庙,又称上祠,座落于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。清康熙四十五年(1706)始建,后多次维修。坐南向北,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。

峡阳张氏百忍堂,座落于南平峡阳古镇将军街中心。清乾隆年间(1736-1795)始建。占地约220多平方米。

张林张氏家庙,座落于泉南十五公里处张林,村里张姓为大族,堂号“儒林”,“儒林张氏”为晋邑望族。家庙始建年代未详,谱志载“嘉靖间为兵燹所燃,后再构”(安溪逊房日贞公述志),该族始祖镜斋之第十七世孙莲池房张会宗于明隆庆间(1569-1571)连捷科甲而倡建家庙。历代重修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。

陂下张氏家庙,又称“下祠”,座落于宁化县石壁镇陂下村。始建于明末清初,咸丰年间(1851-1861)重建,历代重建。家庙面积650平方米。

侯山张氏宗祠,座落于晋江市金井镇山头村。始建于明朝,历代迭有修建。1983年旅菲侨亲回乡后,由张道裁、张锦星主持捐建重修。占地面积达600多平方米。

鉴湖张氏宗祠(延鲁张公家庙),位于晋江市陈埭镇湖中村。鑑湖张氏一世祖张延鲁。宗祠为两进双回廊结构,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,大门外竖旗杆两对。

楹联典故

弓力千钧东风劲,长空万里北斗明。

——上下联首字分别嵌入“弓”、“长”二字,合而为张,通用楹联。

金鉴家风,百忍传家

——“金鉴家风”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。“百忍传家”则是张公艺的事迹。

大唐开泰漳州府,鹿水肇基太尉堂。

—— 漳浦绥安镇中营村张氏”太尉堂“联。太尉堂为跟随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平闽分将张伯纪创建。开源唐代起,家振冠沙阳。

——沙阳,沙县的古称。福建沙县清河郡张氏宗祠楹联。

世守百忍之训;家垂两铭之风。

——张姓宗祠通用联。为福建省南平峡阳镇张氏宗祠“百忍堂”联。

鲲岛累迁昭祀典;清河长出尚高风。

——此联为台湾省义溪口张氏宗祠联。上联典指本支张氏在台湾的迁徙。“鲲岛”,指台湾省,因台湾有七鲲身海口。下联典指张氏郡望为清河郡。

一族三名臣按察抚院布司,两朝六进士父子兄弟叔侄。

——同安新店东园张氏来自金门青屿,同是“忠勤世第”堂号,主厅楹联。上联指明代同安金门青屿张朝纲、张凤微、张朝綖等名宦;下联指明清两朝该族出进士六人(实是九人)。

族谱文献

闽台有张氏族谱有晋江《鉴湖张氏宗谱》,始修无考,明永乐十年(1412)张观使主持纂修。内载清河延鲁鉴湖一世,越州人,随王审知攻下泉州,授司农卿。乾宁三年(896)于晋江南岸屯垦居湖澄,后称为鉴湖。延鲁为闽南鉴湖派入闽始祖。载张士箱携张方高垦殖台湾,发迹后,重建鉴湖张氏家庙。有《儒林张氏联宗谱》,1999年儒林张氏联宗谱,张廷发题名。内载唐张延鲁入闽,张镜斋为一世祖。永定《清河张氏新修合谱》是化孙一脉的合修谱牒,也是闽西及浙江、广东总谱。1996年重修。有始祖像及各地张氏祖墓、祠图,有历代名人、楹联、诗文选辑、字辈、家规,历代诰命、封、世系以及各地开基始祖繁衍支系,张氏六十三位宰相简介。载北宋重和年间,宋张端由陕西宝鸡迁至福建,南宋嘉泰年间其六世孙张衍迁上杭,生十八子,播番闽粤赣台。南靖《张氏族谱》为张顺良等修,为1949年铅印本,共4册。宋代张瑞入闽,南宋张衍迁上杭,脉分闽粤。明初,小一郎徙居南靖塔下肇基,乾隆间创建德远堂于塔下,蕃衍省内外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国。有张治中、张发奎等人题赠。台湾《宜兰张氏族谱》1982合纂谱。载唐总章初,张伯纪从陈元光入闽驻云霄漳浦开基。明清庆茂公渡台,开兰阳一派。《台湾鉴湖张氏族谱》尹章义修撰。1985年张士箱家族印行。载盛唐中叶南迁居闽南武荣州(今南安);唐末,王潮入闽,延鲁公率众迎守泉州安定地方,迁晋江鉴湖乡,鉴湖第二十世张士箱入台拓垦彰化一帶。

© 福州观书堂数据有限公司
推荐浏览器:IE9以上、谷歌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