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族谱名称: 姓氏: 名字:
始祖信息: 堂号: 编者
散居地: 地区:
全文搜索
高级搜索

简介

盛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5位,人口约八十六万一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54%左右。在台湾排名第165位。

渊源

1、源于姬姓,出自周朝周文王之子郕叔武。

2、源出于姬姓。周初,武王封文王之子于盛(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),建立盛国。春秋时被齐国灭掉,盛君的后人遂以国名为姓,即盛氏。

2、源于姬姓,出自汉朝时期奭氏族人,属于避讳改姓为氏。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姬奭,因封于召(今陕西岐山县西南),人称召公、召康或召伯,后因助武王灭商有功,召公被封于燕,即今河南郾城县,召公的一支子孙被封盛(当时汝南郡境),是燕国的附属国。其子孙,就以祖上的名字奭为姓。到了西汉元帝刘奭即位,为了避讳刘奭的名字,奭姓人就以国名盛为姓。该支盛氏,得姓于西汉晚期,是由奭氏所改。西周初年,有名臣召公奭(姬奭),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,在周武王病逝后由周成王姬诵继位后,与周公旦一起,尽心竭力地辅佐周成王,平定了武庚叛乱、平定了东夷、淮夷、徐夷等,为稳定和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在召公奭的后裔子孙中,就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,称奭氏,世代相传。到了西汉元帝刘奭即位(前48)之后,由于其名为"奭",天下百姓必须避其名讳,包括字讳与音讳,因此奭氏族人遂改为盛氏,世代相传至今,史称盛氏正宗。这在史籍《姓谱》上就有记载:"北海太守奭伟,避元帝讳,改姓盛。"

3、源于官位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白盛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白盛,是西周晚期开始设置的官位。传说从周夷王姬燮开始,周王室开始将内宫墙壁粉饰为白色,因设白盛之官,其职责就是负责粉刷墙壁。其实,与其说是官称,不如说是职业,如同今天建筑行业的内装修之粉刷工匠。据典籍《周礼•冬官考工记》记载:"白盛,盛之言成也,以蜃灰垩墙,所以饰成宫室。"

4、源于少数民族。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柱国贺兰祥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•氏族略•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 盛姓中融入其他民族的基因事件发生很晚,直到清朝初期,世代居辽宁的满洲八旗中的盛佳氏族集体改姓汉族盛姓。

5、在白盛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,称白盛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盛氏、白氏,世代相传至今,是相当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
得姓始祖

姬樊崔、召公奭、贺兰祥(贺兰•盛乐)。盛氏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,奭因被封于召(今陕西省岐山西南),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。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,又被封于燕。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,成为奭姓。因避西汉元帝刘奭讳就改奭氏为盛氏。盛氏盛氏族人大多尊召公奭为盛姓始祖。

郡望堂号

蔡 州:亦称蔡郡。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、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。

汝南郡:西汉高祖刘邦四年(戊戌,公元前203年)置郡,治所在上蔡。

梁 郡:亦称梁国、梁国郡。

广陵郡:即江都郡。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。

盛氏堂号有广陵堂、汝南堂、梁国堂、蔡郡堂,以望立堂。

祠堂古迹

盛氏祖祠,位于安溪县码头镇仙美村,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宗祠横梁上有金漆书写的“广陵衍派”四个大字,天子壁上,是卢嘉锡书的“杏桔传芳”和方毅的“长乐永康”两幅书法作品。

楹联典故

兄弟名士;父子画家。

——李文郑撰盛姓宗祠通用联。上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会稽人盛宪,字孝章,为人有器量。举孝廉,历官尚书郎、吴郡太守,与弟弟盛宏、盛仲都是一时名士。下联典指元代画家盛洪、盛懋父子,嘉兴武塘人。盛洪,字文裕,善画人物、禽鸟、山水。盛懋,字子昭,继承父业,工画山水,也画人物、花鸟,布置邃密,运笔精劲。至正末年,尤其享有盛名。

阁藏万卷;恩溥廿年。

——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。上联典指北宋兴国人盛子充,官至朝奉郎。家中藏书极多,有阁名叫"万卷阁"。下联典指东汉会稽人盛吉,字君达,任廷尉。每到冬至日该执行死囚犯时,妻子掌着蜡烛,他携着册、提着笔,夫妻相对哭一阵子再勾决。任职二十年,被天下人称有恩无怨。

明府有名偕弟盛;太傅无忧闾属安。

——佚名撰盛姓宗祠通用联。全联典指汉代盛姓名人盛宪、盛豫事典

族谱文献

南安盛氏族谱,始修于清乾隆年间,光绪年间续修,十六年(1880年)修成;1998年再修修。

© 福州观书堂数据有限公司
推荐浏览器:IE9以上、谷歌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