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族谱名称: 姓氏: 名字:
始祖信息: 堂号: 编者
散居地: 地区:
全文搜索
高级搜索

简介

邓姓人口全国约有702万邓姓人口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54%,排名第29位。在福建排名第41位。

渊源

1、出自姒姓。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(今河南邓州一带),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,称邓姓。据《姓氏急救篇注》载:邓,古国名,本曼姓,其后称邓氏。以国为姓,是为得姓受姓之始。传说炎黄二帝时,一个以邓(登)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。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,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到夏朝初年,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(今河南邓县)。周王胡齐四年(前678),邓国为楚国所灭,其后裔以国为姓,称邓姓。

也有一种说法,说邓姓源于邓林。夏禹的曾孙仲康,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,建立邓国。后来,商朝的时候邓国被灭,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,从此姓邓。《路史•国名纪四》载:“邓,仲康子国,楚之北境。史云阻之以邓林者,今之南阳。”古代的邓林即今的林扒镇,距邓州市西南30公里。邓林是中国古代的树林,《山海经•海外北经》说:“夸父与日逐走,人日,渴欲得饮。饮于河渭,河渭不足,北饮大泽,未至,道渴而死,弃其杖,化为邓林。”《列子•汤问》中也有类似的传说。

2、出自子姓,殷武丁封叔父季曼为邓侯,为邓姓。据《元和姓纂》及《广韵》所载,商王武丁分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(今河南省邓州),称邓侯。春秋时有邓侯吾离期,朝鲁国。后邓国被楚国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(曼季)于邓国曼城,是为曼侯,称曼氏,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(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)。西周时,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,但因与楚为敌,于前678年被楚国灭掉。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,便纷纷改姓邓,史称邓姓正宗。许慎著《说文解字》载:“邓,曼姓之国,今属南阳。”

3、出自嬴姓,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封号,属于避难以先祖爵号改姓为氏。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,受封为邓王。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,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,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,以父亲封地为氏,其后世子孙遂称邓姓,世称“新邓”。在李天和的后裔子孙中,多以先祖封号为姓氏,称邓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4、他姓及少数民族改姓:李姓改为邓姓,据《安化邓氏谱序》载,南唐后主李煜,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。南唐亡国后,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,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,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。此外还有熊姓改邓姓。满族、瑶族、水族、土家族、京族、蒙古族、彝族邓姓。

得姓始祖

曼季,是商王武丁的的叔父。商朝时,武丁封曼季于邓国曼城,同时封为侯爵,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,人们称他为邓侯。《邓氏族谱》记载:商武封叔曼季于邓国,后以国为氏,妣吴氏,生二子:邓启,邓敬。邓国经西周、春秋,一直延续了六百多年。西周时周朝重要的诸侯国之一,至鲁庄公十六年(前678年),一说为鲁桓公七年(前705),为楚国所灭,邓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,尊曼季为邓姓得姓始祖。

郡望堂号

南阳郡:战国秦时置郡,治所在宛县(今河南南阳市)。此支邓姓以居新野而著称,其开基始祖为邓况。

安定郡:西汉时置郡,治所在今高平(今宁夏固原)。此支邓姓,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。

高密国:西汉置郡,治所在高密(今山东高密南)。此支邓姓,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、高密侯邓禹。

平阳郡:三国魏置郡,治所在平阳(今临汾西南)。此支邓姓,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。

此外,还有长沙郡、陈郡、洛阳郡等。

堂号 “平寿堂”或“谦恕堂”:后汉时邓训为郎中,谦(谦逊不骄傲)恕(对人宽恕)下士(以礼待下属),士大夫都归附他,所以叫谦恕堂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,少数民族都感激他,喜欢他,都来通好。朝廷封他寿平侯。还有郡望命名的南阳堂、高密堂、安定堂、平阳堂、南雄堂、世第堂等。

祠堂古迹

三元垂裕祠,原名“奉先垂裕”祠,座落于三明三元区荆东村荆山麓。宋元丰年间(1078-1085)始建,明洪武间重建。江南西路按抚使邓柞,蒙敕于宋隆兴年间在旧址重建。坐南朝北,占地面积900平方米

蒲坂邓氏家庙,座落于德化县浔中镇蒲坂(土坂)村。明万历(1573-1620)间邓钦修建。为清雍正五年(1727)丁未科榜眼邓启元故居。主屋和左侧书轩保存完好。庙前有池塘。家庙后左畔有1株植于明万历年间的古柏树。

长泰县正达邓姓祖祠,堂号“敦和堂”,位于坂里乡正达村的格内。始建于明末,后被毁,1983年重建。祠堂坐西向东,宽4.5米、深7.2米

邓拓纪念馆,邓拓故居位于福州乌山北麓天皇岭东北坡下第一山房七号,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,1994年重修后辟为邓拓纪念馆。故居占地面积1015平方米

沙县湖源邓氏祖祠,有名安怀堂,位于沙县湖源。该祠始建于元末明初,2000年,湖源邓氏子孙集资对该祠进行全面修缮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。

福州竹屿古木牌坊,在竹屿村村东路口,系木质结构,四柱三门,建于明嘉靖七年(1528年),清同治三年(1864年)、民国12年(1923年)重修。

楹联典故

平天下更云台首列,小寰球曾谏院广闻;祖德高如山并耸;宗功深似水同流

—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。

鞠躬恍觉祠门隘;诚益顿忘市井喧

—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。

文武两魁元,竹里承芬垂祖泽;弟兄双院士,闽州毓秀蔚宗风。

——福州竹屿宗祠内的三组楹联。文魁元是指邓介以书经登南宋淳佑丙午科(1246年)进士;武魁元则指清•邓士显(字鸿通)、邓士发(字鸿达,号谓和)两兄弟分别荣中“武解元”和获赠“武魁”牌匾。“弟兄双院士”是指近代著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叔群、邓拓两兄弟。

邓伯堂风光北国,三登世第家声振;吾离族誉壮南阳,两秀名卿礼望兴。

——福州竹屿宗祠内的三组楹联。邓伯堂风光北国”中的邓伯,是指曼系第58世祖邓逊,被东晋当朝皇帝授封为伯公爵位。

书香传竹里,金榜连镳三唱;鼎族甲榕城,箐箱式榖始名。

——“金榜连镳三唱”,是指明成化二年(1466)进士邓琪、明成化八年(1472年)进士邓焯及明成化十四年(1478)进士邓液,三位同宗同代同朝进士均系福建福州闽县人。“箐箱式榖始名”,据清江西瑞金县志记载:邓思启于明嘉靖年间,被朝廷敕赐“箐箱式榖•薇垣鼎藻”匾额。

族谱文献

闽台邓氏族谱中较有代表性的有《治谷邓氏10修族谱》,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)由其八世孙邓麟作序创修;清康熙四十年(1701),由邓叔甫主稿、进士邓子恒作序进行2修;乾隆三十二年(1767),由邓思南主3修稿,邓澜作序;嘉庆十二年(1807),由邓必簪、邓羽化作序,鲁芹主4修稿;咸丰元年(1851),由邓炳南主5修稿、邓元英作序;光绪十三年(1887),由邓元贞主稿并序6修;民国元年(1912),由邓拔元、邓体安主7修稿,俞微瀚作序;民国二十年,邓彦臣作序8修;民国三十一年由邓壬荣作序9修。1995年,在江西石城木兰乡,由邓捷登、邓源清作序,邓扬柱、邓宏志主持10修,共19册约30万字。内容有旧序、源流考、列祖赞、墓志、祖产、各房世系图及各房子孙名录。谱载唐末邓禹后裔,第七十二世祖邓静,字超群,从光州固始率光布、光天、光化、光日四子渡江南下;宋绍兴年间(1131-1162)邓明郎因得罪奸人,弃官自颖川(今河南禹县)入闽邵武禾坪,再迁建宁。还有台湾《邓氏族谱》载明末,台湾邓氏始祖邓显祖由福建迁台。邓显祖的先祖由邓州迁徙新野,后经江西、福建迁入广东、香港;再由福建、广东迁台繁衍发展。还有《闽侯邓氏族谱》、《三元邓氏家谱》、《南阳郡邓氏家谱》、《上杭仙村邓氏族谱》、《中华邓氏史族•福建卷》等。福建闽侯邓氏族谱,(现代)闽侯邓氏族谱编委会联合增修,首修于清乾隆丙午(1786),二修于清道光八年(1828),三修于清同治戊辰年(公元1868年),四修于民国三年(1914),邓维初作序,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。

© 福州观书堂数据有限公司
推荐浏览器:IE9以上、谷歌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