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族谱名称: 姓氏: 名字:
始祖信息: 堂号: 编者
散居地: 地区:
全文搜索
高级搜索

简介

冯姓人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,占全国人口的0.64%左右,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27位,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.64%。在福建排名第65位,在台湾省名列第72位。

渊源

1、出自姬姓,为周文王昌之后。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冯城,以居邑名为氏。冯姓系承毕公高,始祖冯文孙。据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后汉书》等所载,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,西周时,在晋为大夫,当时晋献公陆续攻灭了许多小国,其中包括毕万被封给的冯城,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,称冯姓,为河南冯姓。

2、出自归姓,为冯简子之后。据《世本》所载,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,以善断而名闻诸侯,他在任期间,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、攻战联盟等大事,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。简子广纳贤士,集思广益,其判惭、决策无一不精当,深得郑君赏识。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,郑国君以冯邑封简子,简子入居冯邑后,遂号冯简子。而他的封地冯邑,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。因封邑在冯而得氏。后冯邑被晋国所夺,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,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。是为河南冯氏。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姓正宗。

3、为司马迁的后代。为西汉司马迁之后,司马迁因受奸人所害,为逃避追杀,司马迁长子司马临将司字加一竖改姓同.司马迁次子司马观将马字加两点水改姓冯。这在古籍中虽然没有记载,但在民间有不少传说。

4、源于少数民族;今蒙古族、满族、湘南瑶族的,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。

得姓始祖

冯文孙。周文王昌之后裔,周文王有一子名毕公高,因随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纣时立下功劳,取得天下之后,被封于毕(今陕西长安县西南)。他的后裔毕万西周时为晋国大夫,毕万的一支孙冯文孙,再封于冯城(今河南荥阳县西南),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,称为冯姓。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。

郡望堂号

始平郡:东晋时置郡西晋泰始三年(267年)时期置郡,治所在槐里(今陕西兴平县东南)。

杜陵郡:梁置杜陵郡西汉时期置县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东南部一带。此支冯姓为上党冯姓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。

颖川郡:秦时置郡,治所在阳翟。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(前230)。之所以名为颖川郡,是因为有一条河,名为颖水,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。郡治设在阳翟(今河南禹州)。颖川冯姓,是东汉光武中兴时的名将,“大树将军”冯异的后代。

上党郡:战国时期韩国置郡,秦国灭韩国后承之,治所在壶关(今山西长治市北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。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。

长乐郡:长乐郡有两处,一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及隋朝所置,治所在今今河北省冀州市、阜城县东部一带;二是唐朝所置长乐郡,治所在今福建福州一带。长乐冯姓,是西汉冯奉世之后裔。冯参是一位精通尚书的学者,历任代郡、安定等地的太守,封为宜乡侯,后来被诬陷而自杀,他的子孙历经迁徙,最后在福建的长乐地区汇成巨族,又为冯氏家族增加了一个表明血缘依归的标帜。

京兆郡:京兆原本为京兆尹,“尹”为太守。京兆冯姓,发祥之地在河北地区,则是燕王冯宏所传。

弘农郡: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(前113),治所在弘农县(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)。弘农冯姓,是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。

河间郡: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,治所在瀛州(今河北河间)北魏时期改回置郡,治所在乐成县(今河北献县)。

荥阳郡:三国魏正始三年(242)分河南郡置,治荥阳(今河南荥阳市东北)。

大树堂:堂联:“将军世泽天官家声。凌云怀祖德;大树溯宗功”。有“大树家声远;凌云世泽长”。

市义堂:战国时冯欢,是孟尝君的食客。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,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,他把所有帐户叫来,宣布将债券烧掉,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。冯欢回去后,对孟尝君说:“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‘义’带回来。”(市就是买)。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,后来,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,薛人夹道欢迎,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:“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——义,这可是万金难买呀!”

始平堂:冯姓远祖始于周代。族谱载:“受姓始祖毕公,名高,文王第十五子,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,武王践位于毕,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,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,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,即始平郡。子孙去邑为氏,书作冯。”始平乃冯姓发祥之地,因名河南堂、始平郡。

四德堂:典自五代冯道。冯道,瀛州景城(今河北沧州西)人,字可道,自号长乐考。后唐、后晋为宰相,后汉、后周为太师,居官20多年,历四姓十君。其间,曾主持校定《九经》,《九经》之核心,乃孝、弟(悌)、忠、信之四德。也有的地方用“树德堂”、“竖德堂”等。

昌后堂,泉州市德化县龙潯蔡径村,始迁祖莱孙(原籍南京应天府溧阳县福贤乡七都二保人士 1355年从军至闽 1390年逝世 1398年后人迁至泉州市德化县龙潯蔡径村)。

还有世德堂,同舆堂,三同堂。

祠堂古迹

鸿钵冯姓大宗祠,称“始平祖祠”,位于南靖县玳瑁山下,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历代重修。占地0.8亩,砖木结构。

小陶麟厚冯氏祖祠,又称“燕诒堂”,位于永安市小陶镇新中埔头栋。始建明正统十一年(1446),由冯阳的第十二世孙冯世用主持修建,历代重修。现存五间正厅、书院、春亭、前堂及厢房。

永安小陶冯氏崇厚堂,位于永安小陶下湖口村石地坂,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古建筑,总占地约3000平方米。该祠始建于元大德元年(1297),由永安冯氏第六世祖冯成江与其之冯千一、冯千二合建;后经数次修建,今尚存主房,两排厢房、围墙、花台和牌楼大门。

南靖冯氏祖祠家庙,鸿钵冯姓大宗祠,又称“始平祖祠”,位于玳瑁山下,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(1518),历代重修,1968年重修。占地0.8亩,砖木结构,祠内雕龙画凤,装饰典雅。

漳州冯氏宗祠,堂号“积善堂”,位于龙文区朝阳镇西洋村。堂前有四宗立的旗杆夹石,悬“积善堂”匾。

楹联典故

望出杜城为二马,名满西域号双星。

——上联拆字“二马”为“冯”姓。下联典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、外交家冯嫽,与解忧公主合称西汉民族友谊史上的“双星子”。

大张国政;树立家声。

——上联典自汉朝时期的冯奉世,汉武帝时期出使大宛,当时莎车国王杀害了使,冯奉世率军攻击莎车国,斩杀了莎车王,在新疆地区大张国政。下联典自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,于诸将论功时,避立树下,人称“大树将军”。

始平世泽;大树家声

——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,于诸将论功时,避立树下,人称“大树将军”。

一绝惊秋鹤;三言载梦龙。

——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冯秋鹤。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家冯梦龙,辑有《喻世明言》、《警世通言》、《醒世恒言》,世称“三言”。

关内侯,因慈母而贵宠;门下客,得孟尝以优隆。

——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。上联典出东汉•司徒冯勤。下联典出西汉•冯媛。

族谱文献

闽台冯氏族谱现有永安《小陶冯氏族谱》,始修以及6修谱以前的年代和编纂人等都无考。清光绪二年(1876),冯熙主持七修,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冯锡庚八次修。民国三十年(1941),冯世兆、冯联高九修。1997年,冯锦生、冯锦椿十修。后面几次修的谱均有保存,共34本。内容有谱序、谱引、族规、祭祀、世系图、字派、人物传记、人文、寿文、诗词、坟图、祖像、祠庙楼、乡图、志、契约家课等。还有《冯氏登权公族谱》为台湾冯氏族谱。内载冯氏乃周文王十五子毕高之后,毕高封于魏,食采冯城,以封为氏。其后冯亭为韩上党太守入赵,后宜都侯冯参入长乐,是迁台冯氏始祖。明末冯仕通为郑成功参谋,随郑来台。清康熙六十年(1721)朱一贯及粤籍义民冯若纪﹑冯维万居于下淡水港。乾隆年间(1736-1795),安溪人冯姓入垦今台北新店直潭里中溪州。冯氏登权公原籍漳州府龙溪廿八都刘瑞堡玉州社人,明清初年,追随郑成功渡台,初居赤山堡珊瑚潭(今乌山头),数代垦耕相传。第五代文灿公,六传红蟳公。第七代振义公,有再福、条草及朝清三子。再福公与条草公合居原中营村,朝清公则居北村茅港尾。再福公育有六子一女,长子海龙公。幼子典迁徙至麻豆。条草公育有四子,各立门户。长子进财公移徙南埔(南部)。三子四子则移居开化村。朝清公则世居茅港村。此外有《始平郡冯氏族谱》武平冯氏宗族谱牒,历代纂修失记,1999年合族续修本,不分卷。

© 福州观书堂数据有限公司
推荐浏览器:IE9以上、谷歌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